高频成语辨析
对于言语理解与表达模块,大家经常会对逻辑填空这种题型感到“头秃”、“抓耳挠腮”。就算知道了这个空要填什么意思,但是面对选项的时候,总是感觉这些词尤其是成语好像选哪个都一样,从而选错答案。成功在久不在速,所以今天就跟着图图的脚步一起积累几组高频成语吧!置若罔闻 充耳不闻 不闻不问【词义】
置若罔闻:“置”放,摆;“若”好像。放在一边,好像没有听见
似的。指不予理睬。
充耳不闻:“充”塞住。塞住耳朵不听。对别人的话或外界的事置
之度外,不予理睬。
不闻不问:不打听也不询问。形容漠不关心。
【辨析】
(1)含义侧重不同:“置若罔闻”侧重对听到的事不关心;“充耳不闻”侧重拒绝听或不愿意听;“不闻不问”侧重不关心、不过问。
(2)适用范围不同:“置若罔闻”多用于“斥责”“议论”“吼叫”“请求”等可听到、应该引起注意的事情。“充耳不闻”既可用于“斥责”“议论”“吼叫”“请求”等应该引起注意的声音,也可用于周围客观存在的声音。“不闻不问”适用于应该关心的事情。
【例句】
①就算朋友再怎么劝告,他都是一副置若罔闻的样子。
②虽然满屋子的人声吵杂,他却似充耳不闻般地看他自己的书。
③他对她的困境不闻不问,让她感到十分失望。
【例题】
1.在嘈杂环境下,大脑会自动________不熟悉的人的声音,只________身边熟人所发出的声音。在这种情况下,那些不熟悉的话语声只好面对________的命运。
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:
a. 筛选 保留 置若罔闻
b. 过滤 接收 充耳不闻
c. 淘汰 选择 灰飞烟灭
d. 排除 存储 烟消云散
【解析】
第一步,分析第一空和第二空。根据“在嘈杂环境下,大脑会自动________不熟悉的人的声音,只________身边熟人所发出的声音”可知,不熟悉的人的声音不留下,留下的是熟人的声音,两种声音的命运截然相反,第一空和第二空构成反义。a项“筛选”泛指通过淘汰的方法挑选,侧重于“留下来”;“保留”指留下。二者语义相近,不符合文意,排除a项。
第二步,分析第三空。根据文段意思,不熟悉的声音其实是一直存在的,只是被大脑故意忽略了而已。c项“灰飞烟灭”强调事物消失得无影无踪;d项“烟消云散”指事物消失无余。二者均与文意不符,排除c项和d项。b项“充耳不闻”指听不进或存心不听别人的意见,符合文意。
因此,选择b选项。
【拓展】
过滤:将固体物质与液体或气体的混合物,通过滤纸、滤布、泡沫塑料等多孔物质,把固体物质截留,而使液体、气体通过,用以分离混合物的过程。淘汰:在选择中去除(不好的或不适合的)。排除:除掉;消除。接收:①收受;②根据法令把机构、财产等拿过来;③接纳。选择:挑选。存储:储存。置若罔闻:好像没有听见似的,不加理睬。
章老师连续喊了几声,我们________。章老师以细细长长的藤条大力地击了击桌子,高声喊道:回到座位去。在死一般的寂静里,人人________,身体僵直地走回座位去。依次填入划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:
a. 视若无睹 沉默寡言
b. 置若罔闻 噤若寒蝉
c. 充耳不闻 理屈词穷
d. 不闻不问 默不作声
【解析】
第一步,分析第一空。根据语境可知,我们对于章老师的喊声装作没有听到,所以章老师才用藤条大力地击打桌子。空中词语有装作没听到之意。a项“视若无睹”指看见了,却像没有看见一样,形容对眼前的事物漠不关心。文中是“章老师的喊声”,无法看见,不符合文意,排除a项。b项“置若罔闻”指好像没有听见似的,不加理睬,符合文意。c项“充耳不闻”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,符合文意。d项“不闻不问”形容对有关的事情漠不关心,不符合文意,排除d项。
第二步,分析第二空。根据“在死一般的寂静里”“身体僵直地走回座位去”可知,大家因为害怕而不敢大声说话。b项“噤若寒蝉”形容受到压制不敢作声,符合文意。c项“理屈词穷”指(在争论中)理由站不住脚,被驳得没话可说,不符合语境,排除c项。
因此,选择b选项。
【拓展】
沉默寡言:不声不响,很少说话。默不作声:一句话也不说。
2.无与伦比 登峰造极 无出其右
【词义】
无与伦比:“伦比”类比。人或事物非常完美,没有能跟它相比的。
登峰造极:“登”上;“峰”山顶;“造”到达;“极”最高点。比喻学问、技能等达到最高的境界或成就。
无出其右:指没有能超过他的。
【辨析】
(1)含义侧重不同。
“无与伦比”侧重完美,没有能比得上的; “登峰造极”侧重达到最高境界;“无出其右”侧重不能超过他。
(2)适用范围不同。
“登峰造极”一般适用于学问、技能;“无出其右”一般适用于人;“无与伦比”适用范围较广,可用于人或物。
【例句】
①这场音乐会的水准无与伦比,每个音符都犹如精心打磨的艺术品。
②她的表演技巧已经登峰造极,成为了当今影坛的领军人物。
③她的古琴造诣已达炉火纯青,国内乐坛无出其右。
【例题】
中国的格律诗,总体上在唐代________,达到无法超越的地步。宋诗其实是唐诗的延续,宋代有一些优秀的诗人,他们的创作可与唐人媲美,譬如苏东坡、王安石、陆游等。宋诗中,写得情景交融、意境优美的作品,可以说________。
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:
a. 叹为观止 触目皆是
b. 登峰造极 俯拾皆是
c. 无出其右 汗牛充栋
d. 无与伦比 斗量车载
【解析】
第一步,分析第一空。根据“达到无法超越的地步”可知,文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中国的格律诗,总体上在唐代达到空前绝后的地步。a项“叹为观止”形容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,未能体现出达到无法超越的地步,不符合文意,且搭配“令人叹为观止”,排除a项。b项“登峰造极”比喻学问、技艺等已达到最高的境界,符合文意。c项“无出其右”表示没有能超过它的,符合文意。d项“无与伦比”指事物非常完美,没有能够与它相比的同类的东西,文中未体现出与同类事物进行比较,不符合文意,排除d项。
第二步,分析第二空。填入的词语修饰“作品”。文中要表达的意思是宋代的诗人很多,作品也很多。b项“俯拾皆是”形容只要低下头来捡取,到处都是,形容多而易得,符合上述语境。c项“汗牛充栋”指藏书非常多,一般与“书”“文献”“典籍”搭配,不符合文意,排除c项。
因此,选择b选项。
【拓展】
触目皆是:眼睛所看到的地方,到处都是。斗量车载:形容数量很多,不足为奇。
3.一脉相承 一脉相通 一以贯之 如出一辙
【词义】
一脉相承:一个血统或派别世代传承下来。泛指思想、文化、学术等的继承关系。
一脉相通:比喻事物间互相关联,如同血脉一样相通。
一以贯之:用一种思想贯穿始终。也泛指用某种纲领、条例贯穿始终。
如出一辙:好像出自同一车辙。形容两种事物非常相似。
【辨析】
(1)含义侧重不同。
“一脉相承”侧重传承, “一脉相通”侧重相通, “一以贯之”侧重贯穿, “如出一辙”侧重相似。
(2)适用范围不同。 “一脉相承”“一脉相通”和“如出一辙”至少要涉及两个事物, “一脉相承”多有时间的先后, “一以贯之”则强调的是一种思想的贯穿性。
【例句】
①这个家族的价值观一脉相承,代代相传。
②两位设计师在设计理念上有着一脉相通的理解,合作起来非常默契。
③无论遇到什么困难,他都会一以贯之地坚持自己的信念。
④他俩说法如出一辙,应该早就商量好了。
【例题】
如今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这样一个共识:不能用前30年否定后30年,也不能用后30年否定前30年。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代,与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时代,有一个线索是________的,这就是同样注重从国家层面发挥“集中力量办大事”的________。
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:
a. 一脉相承 长处
b. 始终如一 影响
c. 如出一辙 优点
d. 一以贯之 优势
【解析】
第一步,第一空。根据后文的“同样”可知,有一个线索是贯穿始终的,“一以贯之”指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,“始终如一”指自始至终一个样子,符合语境。“一脉相承”指某种思想、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,有继承关系的一般是两个不同的主体,而文段的线索是一个,不符合语境,排除a项。“如出一辙”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,不符合语境,排除c项。
第二步,第二空。“集中力量办大事”是一种优势,且与“发挥”搭配,“优势”符合语境。“影响”不符合语境,排除b项。
因此,选择d选项。
在这里图图温馨提示,大家在刷逻辑填空题的同时,一定要注意总结易混淆实词或成语的辨析,这样考试就能如有神助,拥有一双“火眼金睛”!